必赢net.95

      400-0454-668

     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,货币信贷合理增长——物价稳定具有坚实基础

      2023-05-23 16:00:29

       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《2023年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强调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,总量适度 ,节奏平稳,搞好跨周期调节。专家认为 ,这总体凸显出货币金融工作稳节奏 、稳预期、稳物价的政策要求 。


        《报告》指出,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。中长期看,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,货币条件合理适度,居民预期稳定,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。我国一方面扎实做好疫情防控下的保就业 、保主体、保民生工作,稳住社会生产力 ,确保经济循环基本畅通 ;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,货币信贷合理增长,为物价稳定奠定坚实基础。


        4月份 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0.1%,涨幅比上月回落0.6个百分点 ;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环比下降0.5% ,同比下降3.6% 。有市场人士担忧,这是否表明我国经济活动偏冷 ,可能陷入通缩?


        《报告》指出 ,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 ,货币供应量也有下降趋势,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 。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 ,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.7%左右 ,M_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,经济运行持续好转,不符合通缩的特征。


        对于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的原因 ,《报告》指出,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。实体经济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,加之新冠疫情的“伤痕效应”尚未消退 ,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 、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 。近期居民出现提前还贷现象,也一定程度影响当期消费。


        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王运金表示,《报告》首次提出“关注物价走势边际变化 ,引导稳定社会预期”,说明央行更加重视当前物价问题 。当前物价表现为基数拖累下的结构性下行而非全面下行,今后的物价下行不具备持续性 。


        “CPI下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,应客观看待。”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,一是高基数效应。乌克兰危机导致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在去年同期短时间内大幅上涨,高基数效应使得近期能源 、粮食分项持续拖累CPI水平 。二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对称性复苏。中国作为制造大国 ,新冠疫情后生产端的恢复要快于需求,表现为产出的增长领先于价格上行。近期,CPI分项中与线下活动有关的分项上涨明显 ,预示着总需求 ,尤其是服务业需求开始复苏。三是核心CPI保持稳定。核心CPI是剔除了易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成分后的消费价格,更能反映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变化 。4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.7% ,环比由持平转为上涨0.1%,表明需求已有改善。四是政策传导需要过程。数据显示,去年的支持性工具已逐步在今年一季度形成实物工作量,预计后续将进一步提升居民部门的收入和消费 。


        业内人士表示,我国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,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 。总的看,若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,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 。随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,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 ,经济内生动力增强,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,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。


        《报告》显示 ,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,总量适度、节奏平稳,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,加强与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,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,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,保持物价基本稳定。(记者 姚进)


        转自:经济日报

       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