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赢net.95

      400-0454-668

      认识政府预算“四本账” 2023积极财政要加力提效

      2023-03-23 14:55:51

       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,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,对国民经济运转举足轻重。近日 ,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审查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《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预算报告”)。


        预算报告中 ,展示了中国2022年财政发展情况,也指明了2023年财政收支方向。2022年 ,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加大实施力度 ,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与接续政策出台并迅速落实,对稳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
        2023年,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,今年我国财政资金如何计划与核算、收支安排有何特点,我国财政体系的“四本账”值得关注 。


        什么是政府预算“四本账” ?在我国目前财政预算体系下 ,政府预算“四本账”由一般公共预算 、政府性基金预算 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构成 。


        本账是一般公共预算,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维护国家安全,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。税收收入以及教育 、科技等重要支出就在这本账里。


        第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预算,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,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,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。铁路建设基金、民航发展基金 、土地出让收入和专项债也纳入在该本预算里。


        第三本账就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,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。企业向国家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及其支出就在这本账里 。


        第四本账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,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,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,比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,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。


        “四本账”虽然对应不同的用途,但彼此间可以存在一定资金往来 :“本账”可以从“第二本账”与“第三本账”调入资金;“第二本账”在特殊情况下会从“本账”调入资金 ;“第四本账”可以接受来自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补贴,但“第四本账”不能调出资金,即专款专用,只进不出。


        预算报告称,从财政收入看,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,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,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。


        预算报告显示,“四本账”中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,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123562.99亿元,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量为5633.81亿元,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109356.63亿元。


        在支出方面,2023年整体财政支出为494570.24亿元 。其中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,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.99亿元 ,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.81亿元,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.44亿元。


        今年 ,积极财政政策突出加力提效,加力主要体现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。


        数据显示,在四本账的支出中,除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增幅为2.2% ,其余三本账的支出增幅均在5%以上 。从2017年的20.31万亿元,到2022年的26.06万亿元 ,再到今年安排超27万亿元 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不断增加。


        财政的每一份收与支,都反映着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国家政策导向 。总体而言,2023年预算制定总基调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,即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”。


       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,2023年的预算报告反映出财政政策的两个基调:一是加力提效,对应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稳增长 、稳就业,以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目标;二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总体来看,今年预算报告反映出2023年是一种“有克制的宽松 、留有余地的积极”。


      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,做好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意义重大。


        预算报告显示 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,注重与货币政策、产业政策、科技政策、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,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。


        “加力提效是顺应经济形势的要求。”罗志恒表示,新的要求考虑了当前的经济形势,不同于2022年的“提升效能 ,更加精准,更可持续”和2021年的“提质增效 ,更可持续” ,2023年的“加力提效”将力度置于效果之前,更接近2020年“更加积极有为”的基调,与2019年的“加力提效”和2018年的“聚力提效”相对一致。


        转自:人民网

        XML地图